


2025-11-05
伍德麥肯茲最新報告發出預警,到2025年印度太陽能組件產能將突破125GW,這一規模是其本土市場約40GW年需求的三倍以上;預計至2025年第三季度,行業庫存積壓將達29GW,光伏產業正面臨產能與需求嚴重失衡的困局。
產能的爆發式增長主要源于印度政府政策的強力驅動,其中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發揮了核心作用。該計劃通過補貼激勵吸引企業擴產,一度被視為推動"印度制造"的關鍵抓手。但政策刺激下的產能擴張未能與市場需求形成匹配,尤其主要出口市場的急劇萎縮,讓供需失衡問題雪上加霜。
美國市場的關閉成為壓垮出口的重要因素。美國對印度太陽能組件征收50%的對等關稅,直接導致2025年上半年印度對美組件出口量同比暴跌52%。出口受挫迫使多家印度制造商暫停美國工廠建設計劃,轉而將產品投向本已飽和的國內市場,進一步加劇了供應壓力。
成本競爭力不足則讓印度光伏產業陷入更深的困境。報告顯示,即便是采用進口電池的印度組裝組件,每瓦成本也比中國進口組件高出至少0.03美元;而完全實現"印度制造"的組件,成本更是達到中國同類產品的兩倍以上。這種成本劣勢源于產業鏈的先天不足——印度光伏產業在多晶硅、硅片等核心原材料上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本土產能利用率僅能達到四分之一,且PLI計劃本身也因補貼發放緩慢、企業達標率低等問題效果打折扣,截至2024年10月,該計劃下的商品產出僅完成目標的37%,補貼發放不足8%。
為緩解產業困境,印度正加碼貿易保護措施。除推行《型號和制造商批準清單》進行市場準入管控外,印度貿易救濟總局已正式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及未組裝組件征收最高30%的反傾銷稅,執行期長達三年。同時,自2025年11月1日起,印度對外貿易總局還將實施進口登記新規,要求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產品的進口商提前完成備案手續,海運需提前30天申報,試圖通過限制進口為本土產能"騰空間"。
對于產業破局路徑,伍德麥肯茲太陽能供應鏈研究主管亞娜·赫里什科指出:"挑戰已從產能擴張轉向實現成本競爭力并拓展出口市場"。她建議,印度光伏企業需加大研發投入,布局下一代光伏技術,并積極開拓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等新興市場。但現實難度不容忽視,PLI計劃在光伏等領域的推進已顯現疲態,12家參與該計劃的光伏企業中,有8家可能無法達成生產目標,包括信實工業、阿達尼集團等行業龍頭。
業內分析認為,印度光伏產業的過剩危機折射出"政策強刺激"與"市場硬規律"的失衡。短期來看,貿易保護措施或許能為本土企業提供緩沖,但長期而言,若不能突破產業鏈瓶頸、降低制造成本并打開新市場,產能過剩的壓力將持續發酵,甚至可能拖累整個新能源產業的轉型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