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7
廣西桂華絲綢的繅絲車間里,潔白絲縷在高速繅絲機上凝結成型,這些壯錦的核心原料,正通過標準化賦能,將壯鄉非遺的魅力傳遞到全球霓裳市場。作為與宋錦、云錦、蜀錦齊名的“中國四大名錦”,壯錦曾因缺乏國際認可的標準體系,在市場化、國際化道路上步履維艱。2025年5月1日,由南寧海關技術中心牽頭制定的我國首個少數民族非遺紡織類國家標準《壯錦》(GB/T 44475—2024)正式實施,為這一非遺瑰寶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這份突破性標準,首次將壯錦“師徒口傳”的傳統工藝轉化為58條精準數據語言。從經緯密度136×76根/10cm的織造要求,到色牢度≥4級的質量規范,再到128個可量化的紋樣色度值,讓原本依賴經驗的非遺技藝,有了全球通用的“數據解碼信息”。為破解標準制定難題,南寧海關技術中心聯合壯錦企業、非遺傳承人及科研院所,以花紋特色、織造工藝、文化傳承與民族特色為核心,依托大數據技術梳理工藝細節。通過數字化掃描、三維建模保存傳統紋樣,借助計算機測色系統建立色彩管理體系,運用區塊鏈溯源技術轉化科學指標,實現了非遺工藝的標準化、可驗證。
標準落地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明確了企業系統化生產方向。廣西嘉聯絲綢引進全真絲壯錦提花自動化生產線,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織造”聯動模式調用紋樣數據庫,新研發的全真絲壯錦紋樣超40種,設計周期從15天大幅壓縮至4小時,生產效率與創新能力同步提升。
標準化賦能帶來了顯著的出口成效。自《壯錦》國家標準實施以來,廣西壯錦產品出口額已達8600萬元,同比增長38%。更值得關注的是,國際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歐盟訂單占比從7%躍升至29%,標志著壯錦成功打入高端國際市場。南寧海關以標準為橋,既守住了非遺文化的核心特色,又破解了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為壯鄉特色產品出海提供了堅實保障。
未來,隨著標準化體系的持續完善與產業升級,壯錦這一非遺瑰寶將在全球市場綻放更耀眼的光彩,也為我國少數民族特色產品國際化、非遺文化傳承創新提供了可借鑒的“壯鄉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