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29
當前,各國競相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也考驗著我國電車出口企業的智慧與勇氣。在日前舉辦的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合規風險與應對活動上,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跨境監管團隊合伙人郭歡表示,無論是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法規,還是各國對技術標準、安全性能不斷趨嚴的政策要求,都是新能源汽車出口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郭歡介紹,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出海面臨四大風險。一是實務風險。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出口產品的同時,也參與到國際市場與關鍵礦產資源的全球治理中,形成類似俱樂部的組織。隨著產業不斷發展,不排除出口目的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利益,會剝離海外投資者的權益。二是海外布局風險。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海外發展時,除了需要重視生產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稅務合規以及勞資糾紛解決等傳統問題,還要提防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標準、數據合規、出口管制與經濟制裁、反腐敗和反商業賄賂等新型風險。三是技術風險。當前,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焦點已從傳統的電動化逐步轉向智能化,涵蓋自動駕駛、人工智能以及5G車聯網等前沿技術。但美國等國家出現對中國高科技領域限制措施逐年加強的趨勢,因此中國企業出海時,除了要充分了解和遵守海外法律法規,還應密切關注政策動向,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四是供應鏈安全風險。供應鏈安全和溯源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新能源汽車領域也不例外,該行業溯源深度在不斷增加,從最初的上游采購端,逐步追溯到礦石開采等原始環節。企業在保障供應鏈安全的同時,必須注重每一個環節的合規性和可持續性。
郭歡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面對上述復雜多變的國際合規環境時,應采取多維度、系統性的應對策略。
首先,構建合規框架。不僅要構建全面的合規體系,還需要涵蓋單項合規領域的深入分析。在日常運營中,中國企業需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包括出口管制、經濟制裁,以及環保、供應鏈溯源、反補貼等領域的最新政策變化。
其次,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應遵循國資委的指導,建立與內控體系、風控體系相融合的完整合規體系。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需根據其海外布局和銷售點位的具體情況,反向推導合規需求,實現精準合規。
再次,企業在境外投資布局時,應注重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案例表明,即便投資收益豐厚,若產業鏈安全得不到保障,企業仍可能面臨重大風險。作為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企業面臨復雜的上游產業鏈管理挑戰。為滿足溯源和綠色產業鏈的要求,須確保上游供應鏈清潔可追溯。
最后,審慎評估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與銷售,企業必須明確哪些合作方受到美歐的出口管制,并嚴格追溯下游客戶的最終用途,確保其不涉及軍方或敏感領域。同時,還需全面篩查付款銀行、運輸公司及保險公司等合作伙伴,以避免潛在制裁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