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14
在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汽車依然跑出加速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9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8月中國汽車出口量為377.3萬輛,同比增長28.3%。同期,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為81.8萬輛,同比增長12.6%。
出海,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最熱命題之一。在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關鍵轉型期,新能源車企也邁入了“大航海時代”,開始全新的征程。中國新能源汽車有哪些創新技術?擁有怎樣的優勢?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產業鏈上的企業如何迎難而上、走穩出海路?
長安泰國工廠即將實現東南亞本地化生產;深藍汽車已于拉丁美洲開啟預售,未來還將陸續開拓歐洲、澳新等市場;9月,作為后起之秀的極石汽車迪拜首店即將開業……市場有需求、車企有實力,中國新能源汽車與海外市場的“雙向奔赴”愈發活躍。
“海外市場對中國電動汽車有需求,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在世界范圍內頗具優勢,中國車企出海是必然選擇。”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對記者表示。
技術賦能打造品牌
歷經70余年發展,中國汽車工業構建了成熟的產業體系,形成了從整車制造到核心零部件、基礎材料及配套設施的完整產業鏈。
在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關鍵轉型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正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包括奇瑞、比亞迪、上汽、長城、極石等在內的眾多新能源車企出海動作頻頻,加快本土化布局,憑借過硬品質和供應鏈優勢受到海外市場的青睞。
“得益于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長期以來的頂層設計和推進引導,當前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完善、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為包括極石汽車在內車企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極石汽車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閆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自2020年創立以來,極石汽車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開啟了出海征程,積極開拓中東、東南亞、非洲和中亞等海外市場,海外銷量占比達1/3。
“在出海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充分意識到,產品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基石,而品牌則是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搶占海外用戶的核心資產。”閆楓說。
與極石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將打造品牌作為揚帆出海的必選項。近年來,海外市場已成為比亞迪業績增長的“新引擎”。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擁有世界級品牌是汽車強國的重要標志,中國車企需協力走出去,打破舊格局。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看來,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全球共識,電動化、智能化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了革命性變革,中國付出艱苦努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已形成規模化市場,為全球汽車行業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直面挑戰行穩致遠
在中國汽車加快出海的進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逆風”——不僅面臨當地市場文化環境與消費偏好差異、法律法規、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挑戰,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如貿易保護主義、關稅壁壘等,也正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面臨的新挑戰。
記者梳理發現,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近年來中國車企在提升自身技術的同時,積極加速多元化市場的本土化布局,進一步強化供應鏈優勢。在閆楓看來,中國汽車產業想要在海外市場行穩致遠,需要做到“四個堅持”:堅持戰略引領,拓展海外市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長期主義的態度進行深耕;堅持產品為先,要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進行完整的市場調研、用戶調研、產品調研、適應性調研,繼而根據使用場景進行針對性的產品開發與匹配,并把技術突破作為高質量出海的核心驅動力;堅持本地運營,精準布局,積極利用當地資產、設備資源、營銷資源為汽車出海服務;堅持生態并舉,結合產業鏈上下游、零部件等配套體系共同出海、形成合力,為產品研發、服務提供助力。
對此,極石汽車選擇將全球化戰略率先落子中亞、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穩扎穩打推進出海進程,不斷完善海外售后服務網絡,提供高質量、本地化的服務體驗。
業內人士建議,中國汽車企業需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市場適應性。
張中祥強調,中國車企通過當地建廠、股權(財務)投資/轉讓、技術授權方式出海,要綜合考慮外部大環境和各自模式的風險和收益,理性選擇出海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