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8-27
8月7日,《北京市推動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方案提出,建立涵蓋罕見病臨床急需藥品臨時進口、流通、使用全過程的“白名單”制度,推動了從“人等藥”到“藥等人”的轉變,為罕見病群體可用藥品少等難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
這正是近年來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進口醫藥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多項創新政策激發增長活力、成為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發展新引擎的一個生動縮影。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進出口額達到了810.6億元,其中醫藥材及藥品進口額高達645.6億元,居全國首位。作為北京醫藥進口產業的匯聚地,這一成績的取得,與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在進口藥政策上的不斷創新與優化密不可分。
罕見病是指發病率極低的疾病,又稱“孤兒病”。解決罕見病病人診療及用藥保障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2023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建立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從政策層面給國內罕見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今年以來,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管委會會同醫療機構、醫藥貿易企業探索進口未在國內注冊上市的罕見病藥品,由特定醫療機構指導藥品使用,讓政策惠及更多罕見病患者。目前,科園信海(北京)醫療用品貿易有限公司和綜保區(北京)國際醫藥分撥中心有限公司分別完成了罕見病藥品伏索利肽和地夫可特的進口、保稅存儲及交付使用的臨床急需全流程操作,實現了“人等藥”到“藥等人”的轉變。
不僅如此,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還與中國罕見病聯盟共同揭牌設立了全市首個罕見病專屬診所——北京罕萌診所。其開診以來,已組織多場罕見病義診活動和研討活動,進一步提高了罕見病診療和藥品的可及性。園區現已聚集罕萌診所、北大口腔天竺門診部、友誼醫院等多所醫療機構,上藥、國藥、華潤、強生、默克雪蘭諾等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30余家,從綜保區口岸通關的藥物品類已增至200種。
北京臨空經濟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臨空經濟區將以天竺綜保區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夯實全國醫藥貿易主口岸功能,推動貿易優勢向生產、研發、服務等環節延伸,打造集研發、制造、貿易、診療等于一體的跨境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同時,將繼續借助制度創新與政策試點,更好地發展醫藥健康產業,服務社會,造福群眾。
除了建立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2019年以來,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在全國率先推進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實現了進口藥品隨用隨買的便捷模式。這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購藥渠道,也極大地縮短了藥品從海外到患者手中的時間。
特別是2021年北京等5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以來,北京持續優化消費環境,鼓勵發展24小時藥店,推動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目前,已有京東、阿里、美團等8家跨境電商平臺被納入試點范圍,包括皮膏類、清涼油類在內的70種醫藥產品實現跨境電商銷售。同時,藥兜、科園信海、藥新倉3家企業為跨境醫藥電商企業提供倉儲物流第三方服務,建設了萬余平方米的跨境電商藥品專用庫。
據統計,試點4年多來年銷售量已從25萬單發展至高峰值近400萬單,年銷售貨值從3000余萬元至高峰值4億余元。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企業共完成110萬余單,實現1.12億元的醫藥產品銷售額。
為進口生物制品搭建檢驗綠色通道,是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推動進口醫藥產業發展的又一抓手。
科園信海(北京)醫療用品貿易有限公司就是這一綠色通道的受益者。從愛爾蘭進口的24萬余支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僅用1.5小時就順利完成了進口生物制品藥檢抽樣受理,相比以往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這一綠色通道的建立,不僅提高了通關效率,也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記者了解到,進口生物制品檢驗綠色通道于2023年年初開通。該模式實現了就近提前檢驗受理、抽樣與樣品庫內貼簽同步進行,樣品送檢運輸到樣品直接進檢驗科室的一條龍服務。2024年上半年,區內企業進口生物制品品種達47個,其中疫苗8個,實現疫苗通關貨值金額超220億元,同比增長超10%,通關檢驗效率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