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06
在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不斷追求疊加歐洲杯、美洲杯、巴黎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的帶動下,體育消費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體育運動“買單”。
數據顯示,在中國,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已超過5億,到2025年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美團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27日,全國體育運動相關訂單量同比增長230%,20至35歲的消費者占比超70%。樂刻運動數據顯示,今年7—8月,18至24歲用戶群體的平均活躍人次比6月增長了20.4%。
體育消費熱潮涌動
從“不想動”到“我要動”,人們的運動理念正在加速轉變。
“運動后,感覺心情舒暢,釋放壓力。”在北京市朝陽區某體育場館中,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正在運動的市民,大家對于購買運動所需要的專業裝備和器材,接受度普遍較高。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玉雄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包括體育消費在內的居民新型消費支出增速開始超越傳統的消費支出。“因此,要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體育消費是重要的發力點。”
8月27日舉辦的“首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調研開題暨情況通報會透露,2021年至2023年,北京市體育消費總規模年均在700億元以上,人均體育消費超過3000元。
不僅是在北京,在全國多地,體育消費已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福建省為例,2023年,福建省開展各類品牌賽事超400項,拉動消費近50億元,體育消費總規模達957億元,人均體育消費達2286.28元。2023年,廈門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65.36億元,人均體育消費3115.21元,占廈門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7.1%,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艷麗向記者表示,我國城市體育消費市場優勢明顯。一是潛在的體育市場規模大。二是體育場地設施布局日益完善。三是有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
繼續激發消費活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賽事經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王玉雄表示,體育消費受到高度重視有其現實基礎。“體育消費帶動其他關聯消費的能力很強,人們在參與賽事和觀賞賽事的過程中,用于旅游、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各類消費的支出可能是體育消費的數倍甚至是數十倍。此外,通過賽事舉辦還可以打造各種融合性消費場景,激發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例如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等。”
“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持續向好,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李艷麗認為,發展體育經濟能推動消費升級,激發大眾體育消費需求,促進體育產品和服務消費。“此外,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場館建設、體育旅游等,可以直接創造就業機會,這對促進消費同樣重要。”
體育消費要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需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各類體育活動中,從而帶動體育用品、健身服務、體育旅游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對此,王玉雄建議,一是推動體育產業平衡發展,打開產業發展的新空間;二是引導和帶動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三是有效降低體育產業的成本,例如降低產業發展中的制度性成本和要素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