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15
2022年,中國機電產品外貿頂住多重壓力,出口規模創年度新高,新興產業表現亮眼,行業外貿量穩質升。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預計,雖然2023年全球經貿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但機電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趨勢沒有改變,新興行業的增長動能將繼續釋放,機電外貿企業抓訂單、拓市場的信心將更加堅定,對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的創新也將加快。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機電產品累計出口額20527.7億美元,首次突破兩萬億美元大關,在2019年高基數上同比增長3.6%,兩年平均增速為15.4%,占中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7.1%。
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額、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出口額實現了同比增長。海關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帶動整車出口保持高景氣,拉動機電產品出口額增幅1.3個百分點。全年整車出口量值分別同比增長56.8%和74.7%,累計出口332.1萬輛合601.6億美元,連續27個月同比增加。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67.8%和86.7%。
“去年,通脹高企致耐用型消費品需求減少,疊加高基數因素及行業結構性特征,包括計算機、手機、家用電器、照明設備等在內的機電領域重點傳統行業出口額同比下降。”高士旺表示,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手機累計出口量8.22億部,同比下降13.8%,手機累計出口額1426.7億美元,同比下降2.5%;計算機累計出口額2359.6億美元,同比下降7.5%;海關數據顯示,家用電器累計出口額855.0億美元,同比下降13.3%。
2022年以來,烏克蘭危機、全球通脹、美國加息縮表等導致的供應鏈紊亂、匯率大幅波動、需求萎縮等問題,給中國機電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帶來了壓力。高士旺建議,2023年,中國機電外貿企業應走出國門開拓市場,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要發揮積極作用,多舉措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展會,幫助企業訪客戶、抓訂單、拓市場。
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高士旺認為,對于美歐等成熟的傳統市場,中國機電外貿企業要加強客戶溝通,通過商務包機等形式,積極參加業內知名展會搶抓訂單。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相關部門要為企業做好匯率、市場等風險預警,為開拓RCEP、“一帶一路”等重點市場,組織中國品牌展,抱團開拓重點國家市場,推進深度合作。
面對光伏行業貿易摩擦日益增加,高士旺建議,盡快建立中國國內統一光伏行業碳足跡認證體系,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互認,同時,協同處理光伏行業遇到的國外供應鏈審查等共性問題,尤其是重點企業的具體問題。
在汽車出口方面,“國家相關部門應支持車企建立境外汽車金融公司,企業以合作或合資方式成立自主可控的境外汽車金融公司,通過當地融資及與當地銀行合作的方式提供有競爭性的終端金融服務方案,為經銷商與客戶提供支持。”高士旺表示,也可建立汽車出口專項支持基金,可由汽車出口企業牽頭發起、金融機構與社會各方參與融資。
針對美歐等國在半導體行業的產業政策和利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制約中國企業發展與產業升級的問題,高士旺建議,要發揮好國內下游產業配套和規模優勢,積極做好穩外資工作,支持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在制造環節的應用和國產芯片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等領域的應用。此外,引導半導體企業提升出口管制合規意識、加強內部合規體系建設。
另外,要加強信用保險促進出口貿易作用,在繼續降低保費的基礎上,適度提高國外買家的授信額度。同時,加強時效性管理,加強海外市場風險披露解讀,并定期組織企業分享風險課,給外貿企業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全方位提升機電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建設。高士旺建議,引導機電企業充分利用各項自由貿易協定,針對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增長潛力,調整產業布局;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建立貨運專線,并對出口型加貿企業物流成本進行一定補貼,吸引頭部企業投資落地,帶動產業鏈配套企業落戶;針對企業應訴國際貿易摩擦案件的高額費用,提高補貼力度。
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提升,品牌經濟越來越得到重視,建立一套高門檻、嚴監管、高品質的品牌質量認證標準體系已迫在眉睫。“我國雖有CQGC(中國優質產品證書)等認證體系,但在國內國際認知度均不高。目前,世界各國制定空調產品能效標準的工作參差不齊,各國能效檢測認證周期長短不一,還有部分市場沒有針對房間空調器制定能效標準,產品能效以采購商定制或制造商自行設計為主。因此,建議由政府、企業和行業組織多方協同,制定空調出口能效標準,建立出口能效標識制度,提升空調出口能效。”高士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