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0
“蓄電池及零件出口額約512.3億美元,同比增長33.2%”。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儲能產品出口實現了同比增長的好成績。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張森預計,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對儲能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全球儲能行業將保持高速增長,儲能規模化發展勢頭強勁,中國蓄電池等產品有望保持高增速出口。他建議,企業可大力推進全產業鏈出海,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將成為企業投資熱點地區。
海關數據顯示,美國、德國、韓國、荷蘭、越南成為今年前9個月中國蓄電池及零件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其中,中國對美出口蓄電池及零件金額為512.3億美元,同比增長33.2%,居第一位;對德國出口蓄電池及零件金額為95.3億美元,同比增長37.2%,列第二位;對韓國出口蓄電池及零件金額為62.9億美元,同比增長68.5%,位居第三。
海關數據顯示,從細分產品看,2023年前9個月,鋰離子蓄電池是中國蓄電池出口額最高的單一產品,出口金額達485.1億美元,同比增長38.9%,出口額創同期歷史新高;其次,鉛酸蓄電池出口金額為23.6億美元,居第二位。“美國、德國、韓國等為中國鋰電池主要出口目的地,據海關數據顯示,其中對美國出口金額為93.2億美元,同比增長39.5%,居第一位;海關數據顯示,對德國出口金額為74.1億美元,同比增長50.4%,列第二位;對韓國出口金額為62.5億美元,同比增長70.1%,位列第三。”張森表示。
中國儲能產品出口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產品安全問題成為制約儲能行業出口的一個方面。“儲能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安全挑戰,比如,鋰離子電池存在過充、過放、熱失控等安全風險,這些需要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加以應對。”張森表示。據了解,儲能系統的設計和施工不符合相關標準和規范,可能是安全風險的主要誘因之一,如不正確的電氣布線、電池容量不匹配、防火隔離不足等都可能增加火災和爆炸的風險。面對儲能市場的巨大紅利,如何切實保障安全成為電池企業的重要關注點,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儲能領域的電池技術路線轉型,以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能。
另外,國際綠色壁壘也成為儲能電池企業出口的新挑戰。電池在整個新能源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未來“雙碳”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我國在電池生產技術和制造規模上具有優勢,但在電池的環境監管治理方面還需加強。目前,碳足跡已經成為歐盟監控的重點,根據歐盟之前的相關草案,‘強制性碳足跡聲明和標簽’預計于明年實施,而且之后會有碳足跡分類及閾值限制。為此,電池企業需要建立有效的碳足跡管理系統,準確測量和報告碳排放量,并尋找降低碳足跡的措施和技術創新。”張森說。
針對中國儲能產品出口企業如何積極應對挑戰、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的問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張森建議,一方面,要加強中國對生命周期碳足跡體系建設,完善儲能行業標準化體系。構建電池“碳足跡”,壓力并不僅僅在電池企業身上。供應鏈的碳管理要求整個產業的每一環都清晰、精確,并且可追溯。從采礦到原料,再到電池材料、電芯、系統,電池全生命周期中各環節的企業都要被納入到碳管理系統中。因而上游碳溯源也同等重要,這就要求上游如資源開采、前驅體、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材料環節也必須注重碳排放的控制,建立可追溯的碳足跡,以實現整個生命周期的可追溯且可查詢。同時,健全完善我國的生命周期碳足跡政策相關法規體系,推動行業規范化和標準化。加強與國內外標準化組織技術交流,著力打破產業發展瓶頸,規范引導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根據儲能不同的應用場景,鼓勵多種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儲能應用場景豐富,每種場景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對功率要求高、有的對容量需求大,此外,儲能技術也各有特點,實際應用時,需要從能量密度、功率密度、響應時間、儲能效率、設備壽命或充放電次數、技術成熟度、投資成本、維護費用等經濟因素,以及安全和環境方面綜合考慮。”張森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