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04
“綠色化、低碳化已經成為了全球產業的新標準,發展綠色貿易是落實雙碳目標、推進國際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迫切需求,是增強外貿企業競爭力的有力保障。”近日,在綠色低碳貿易發展趨勢研討會上,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白雪峰表示,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改造和綠色消費的需求正在催生新的市場,孕育貿易增長的新空間。例如,今年我國外貿“新三樣”表現亮眼,今年上半年,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我國出口整體增長1.8個百分點。發展綠色貿易是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拓國際貿易市場的重要推動力。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所長許英明表示,低碳規則成為全球氣候治理和貿易競爭的新領域,綠色貿易是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前沿陣地,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綠色國際貿易是指以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降低污染與碳排放量、節約資源能源、保護自然環境為宗旨,并以環保與適應氣候變化為主旨的新興國際貿易形式。
我國高度重視綠色貿易發展。《“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貿易,建立綠色低碳貿易標準和認證體系,打造綠色貿易發展平臺,營造綠色貿易發展良好政策環境,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嚴格管理高污染高耗能產品出口。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提出發展綠色貿易,指導商協會等行業組織制訂外貿產品綠色低碳標準,支持相關產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組織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培訓,增強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意識和能力。
近年來,中國綠色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21年,中國綠色貿易額達到11610.9億美元,超過歐盟成為全球第一大綠色貿易國,在全球占比達到14.6%,比2020年提升1.5個百分點。
許英明分析說,國際低碳經貿規則進展呈現出四個特點,分別是多邊低碳規則進程受阻,國際機構積極推進低碳規則,自由貿易協定中低碳規則持續拓展,歐美等單邊低碳規則加快推進。
在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規則“綠化”發展趨勢明顯,碳規則將成為國際經貿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低碳規則制定權的博弈將更趨激烈。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董事長吳玉祥分析了在此趨勢下我國面臨的挑戰。從企業層面來看,我國出口企業應對能力不足,企業對碳關稅認知度低,碳排放核算和統計基礎較差,目前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標準集中在企業層面,產品層面的核算標準相對缺乏;從國家層面來看,在碳計量、碳標準、碳認證和碳中和等領域無國際互認機制,全國碳市場剛起步、碳價格較低、尚未與國際碳市場鏈接以及市場涉碳服務機構相對缺乏等同樣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對此,吳玉祥提出六點應對措施:一是開展碳計量、碳標準體系和合格評定體系的國際互認,依托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等專業機構,開展涉碳基礎工作研究,開展國際互認,實現“一張證書,全球通行”;國家建立工作機制,開展制度設計、平臺運行、企業培訓和數據報送等服務,統一指導管理涉及碳關稅的出口產品。
二是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采取可行碳中和措施,企業盡快從節能、資源循環利用到實現零碳生產,如使用綠電改造生產工藝、建設碳捕集裝置,逐步降低產品碳排放,減少應稅稅基。
三是加強國際區域合作,完善低碳減排機制,融入國際區域經貿合作,建立“共同但有區別”的國際貿易碳排放標準和規則,防止將“碳關稅”和“碳標簽”演變為綠色或技術貿易壁壘。
四是促進出口產業升級,推動外貿企業完善金融保障工具,加快出口產業的結構升級和技術升級,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的投入,通過綠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貿易附加值。
五是加強低碳研發創新,提升減排技術應用,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突破,鼓勵碳捕捉、碳儲存等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做好綠色技術的信息搜集、評估,并推動資金和產業之間的無摩擦對接,促進綠色技術成果轉化。
六是完善金融保障工具,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建設外貿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碳減排支持金融工具實施,建立全面的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體系,增強對低碳轉型外貿企業的風險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