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01
在海外市場,寵物智能用品屬于一個相對不“卷”的品類,甚至出現了國內虧錢、國外賺錢的有趣現象,專注客單價高的貓爬架等寵物用品企業也開啟了品牌出海之路。
進出口數據顯示,融資事件相對集中在智能家居家電、寵物、服裝和消費電子領域。寵物出海品牌何以能在2022年獲得資本的青睞?在疫情紅利漸漸退去的2022年,寵物賽道出海還有機會嗎?
1、從反哺國內市場到品牌出海
國內寵物企業長期依賴境外市場則是源于行業自身起步較晚,正關注寵物品牌出海的投資人周惠浦(化名)說,“更多還是將吸取到的海外信息反哺到中國市場”。
不過近十年,國內寵物行業正急速發展,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在2011年,寵物市場增速達到了57.9%,而經過十年的發展,在2021年,國內寵物市場增速仍高達20.6%。
在一級市場,寵物賽道投融資情況也在過去十年持續升溫。我國共有關鍵詞為“寵物”的在業/存續企業110.35萬家。從投融資情況來看,2011年至2020年,我國寵物賽道共發生投融資358起,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
而在2021年,有數據顯示,國內寵物行業共發生42起融資,披露的融資金額超過31億元,從融資總量看來,對比2020年國內寵物行業共發生49起融資,2021年比2020年少了7起,披露融資金額少了44億元,整個2021年資本的熱情稍有所回落。
資本的注入也為國內寵物賽道孕育了不少寵物品牌,國內寵物品牌的市場競爭力也正逐漸提升。國金證券統計,在國內市場,近10年來集中度呈下降趨勢。從內外資品牌分布來看,前15名的品牌分布中,外資品牌份額由28.8%下降至13.9%,且入圍個數由7個下降至6個;內資品牌份額由13.9%提升至15.5%,且入圍個數由8個提升至9個。
然而,這也意味著國內寵物賽道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競爭。一位寵物行業從業者觀察發現,“看著這個市場挺繁榮的,展會上新品牌挺多的,但都不好干,賣不出去,很多都是外行進來的,投個幾百萬弄個品牌,但你會發現他們都有個周期,反正活過三年的并不多,當然我個人認為進來的人比出去的多。”
于是,寵物賽道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寵物品牌們正集體出海。此前,有媒體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僅寵物智能喂食器品類在海外上線的產品就有30余款,其中大部分都是國產品牌。包括CATLINK、PETKIT(小佩)、鳥語花香、Petwant、PAPIFEED、HoneyGuaridan、Ameifu、小米、玲瓏貓、萌控等品牌產品,且占據了海外寵物智能用品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而這或許已經成了目前國內寵物品牌們的集體策略,2022年獲得融資的寵物品牌中,寵物用品和智能產品品牌也都選擇了出海。
而這些出海品牌之中,智能寵物品牌占據了大多數,主要原因在于,寵物食品涉及食品安全,在海外銷售需要經過目標國家的審批,出海難度相對較高,“低貨值的非電子用品,一般來說也不可能大規模出海,只能給國外做代工,賺取一定的毛利,像中寵、佩蒂、依依他們毛利都比較低,都在20個點左右。”一位長期關注寵物賽道的投資人王傳智(化名)說。
而高客單價的智能產品則涉及到了專利保護,行業壁壘較高。而在電子產品上,中國本身就具備著供應鏈優勢。
現在,智能寵物用品已在珠三角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集群。周惠浦留意到,在珠海那邊的產業園區,光寵物項目可能出來四、五個,大家相互補充,把握對于寵物場景和底層的基礎需求的理解,再去看什么樣的方案更好更優化。
不少寵物賽道當中的從業者都發現,與海外品牌相比,中國品牌的優勢之一在于產品更新迭代迅速。“國外的企業普遍都有個問題,他們一個產品10年不創新,而且賣的貴,使用體驗也不是那么好,而國內產品供應鏈反應迅速,更新迭代很快,使用體驗也比較好,價格也要便宜,所以國內產品出海很多領域都是降維打擊。”王傳智表示。
與此同時,海外市場也有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2021年全球寵物科技市場價值52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175.7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9%,而歐美消費者對智能寵物產品的接受度也極強,超過52%的美國成年人為他們的寵物購買了智能設備。在歐洲,這個數字甚至更高,為67%。
Furbulous創始團隊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及對海外市場的觀察時表示,在這個階段,我們先做海外市場,是因為海外寵物用品市場較為成熟、且還沒有特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品牌出現。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海外市場沒有那么“卷”,這就意味著大家可以花一些時間來打造一款好產品,而不只是去比拼供應鏈成本。
相比之下,國內市場則到了高度內卷的階段。
“國內寵物電子用品大概有30億的規模,每年基本上有80%至100%的增速,行業增速是很快的,但是由于提前白熱化競爭了,就是做的人多,也都拿了錢,然后瘋狂在做,但是這兩年估值起來之后,想再高估值融資就比較難了,沒法再繼續融資,總會有一批死掉,所以國內這兩年會經歷一些洗牌,有些企業可能就不行了,有些企業可能慢慢會冒出來。”王傳智說。
而從結果看,智能寵物品牌正處于國內不賺錢、國外賺錢的階段。對此,王傳智對品牌工廠算了一筆賬,“國內為什么虧錢?由于價格戰和產品同質化,同時產品成本本身不會差別太大,比如智能貓砂盆剛出來的時候賣2000、1500,現在打到1200、1300甚至1000塊錢,一臺設備成本最高在700到800元,國內的話要打這個品類,同時還有營銷費用和研發費用,所以國內虧損就是因為競爭太激烈導致的。而國內售價1500元的智能貓砂盆在海外銷售售價可能是4000元,甚至更高,毛利達到了將近80%,但扣除交付成本,凈利可能有10來個點。”王傳智說。
于是,國內智能寵物用品激烈競爭之下逼迫著這些品牌們不得不加速出海。出海寵物智能用品品牌Furbulous創始團隊感慨,“我們觀察了一些國內的同行,確實大家都在燒錢,這也是我們決定暫時不做國內市場的原因之一。”
但品牌出海之路向來不會順風順水,不少寵物賽道出海從業者都漸漸發現,2022年出海難度比從前提高了不少。自2020年開始的市場紅利正漸漸退去。
對此,郭明加深有體會。通過阿里國際站,他拓展了不少客戶,他們當中有的是海外線下商超、寵物醫院,還有的則是電商平臺賣家,其中不少也像他一樣看準疫情紅利而進入寵物賽道。
然而現在,他已經明顯感受到,整個行業越來越卷,盡管訂單量相比2021年有所提升,行業激烈競爭之下,他不得不對客戶降低報價,因此利潤率也相對降低了一些,好在受匯率波動的影響,他仍能保持凈利潤增長的狀態。
家具家居出海品牌致歐科技同樣感受到了寵物賽道的行業競爭。2018年,致歐科技創立了寵物家具家居用品品牌FEANDREA。發展兩年之后,FEANDREA負責人在2020年發現,寵物被越炒越熱,加上20年疫情一爆發,整個國外的需求暴增,加上供貨不足,很多競賣在那一年賺了很多錢,但2021年之后,由于疫情帶來的海外經濟萎縮,包括前期的過度消費,以及國內貨物到國外的積壓,都導致了行業現在的激烈競爭,在部分品類上有些無序。
想要從競爭之中脫穎而出,辦法唯有差異化。李志廷(化名)所在的機構正在為深圳一家智能寵物用品品牌提供代運營服務,與該品牌合作,就是選中了該品牌研發產品的獨特性,“差異化的產品在海外確實能夠打的時間相對長一點,不至于陷入一個降價環節,去拼價格戰。”
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為了實現差異化,FEANDREA則選擇了依靠多品類布局和更新迭代快的策略,據該品牌負責人介紹,“比如貓樹,在研發上除了細致研究貓的習性,同時我們也會非常注意產品與致歐旗下其他品牌的家具產品進行場景化的融合,靠品類布局方便客戶一站式購買,增加客戶復購頻率,同時家具家居行業屬于慢生慢死的行業,而致歐的產品的更新速度則會更快,一般生命周期的話大概是2至3年。”
同時,為了防止抄襲和跟賣,致歐科技在供應鏈端上進行了保護和把控。但在寵物行業這一窄小的圈子之中,仿制和跟賣似乎無法避免,FEANDREA負責人透露,有的產品最快四個月就出現了被仿制的情況。
而智能寵物用品行業的固有難題則在售后環節。“智能寵物用品出海一定要有自己的線下實體,沒有實體的話,產品售后很麻煩,電器類產品多多少少都是有售后的。”一位智能寵物用品供應鏈的從業人員說。
最終能否真正為當地市場所接受仍考驗著每一個出海品牌。從目前來看,小佩屬于國內品牌出海的第一梯隊,但其聯合創始人兼CEO郭維科仍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從整個公司營收占比來看,你可以看到,我們每年都在投入,但是它的營收占比一直在20%左右徘徊,很難突破。其實我們現在在其他國家的覆蓋范圍已經蠻廣,但都不深。一個品牌要真正沉淀下去,變成一個當地人所接受的、非常有知曉度的品牌,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