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09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達到約30%,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貿易大國,“中國制造”也成為受到國際社會歡迎的“金字招牌”。但是近年來,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逆全球化潮流涌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全球化之路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引起各方的關注和討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此提出了建議,分享了TCL全球化的相關經驗。這已經是他連續第三次提出中國制造業全球化發展的相關建議。
“當下,中國制造業傳統國際貿易出口模式受到一系列挑戰,企業要從輸出產品轉變為輸出工業能力,還要規避貿易壁壘,將自身優勢在全球實現更大價值。但對于多數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真正‘走出去’還面臨貿易摩擦、合規經營及專利訴訟等多重風險?!崩顤|生表示,護航中國制造全球化,還需要我國提升跨境服務水平。
為此,李東生向今年兩會提交的建議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我國駐外使領館向所在國中資企業提供法律援助、政策咨詢等支持;設立技術專利訴訟專項基金,對事關整個產業發展的技術專利訴訟提供支持;商務部門組織企業充分參與貿易多雙邊談判;對中國優勢產業在跨境投資、境內外融資方面提供便利。
他特別對設立技術專利訴訟專項基金的建議做了進一步的解釋:這幾年,中國科技制造業的全球化經營面臨的一個主要困難就是專利的壁壘。從中國技術發展歷程來看,我們是追趕者,國外的跨國企業在很多技術領域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的技術專利壁壘。這些壁壘對中國企業來講,一定是要通過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增加技術專利來應對。但在海外業務經營當中,中國企業,特別是走在前面的中國跨國企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合理、不合規的專利主張和訴求。這些企業在專利訴訟當中的成敗會影響到更多企業在一些領域的專利應用。但目前問題是,中國企業應對這樣的專利訴訟往往曠日持久、成本高昂。“所以,我建議政府牽頭成立專利訴訟專項基金,對事關整個產業發展的技術專利訴訟給予企業一些幫助,讓這些訴訟能夠得到合理解決?!?/p>
在談到中國制造業企業未來全球化所面臨的形勢時,李東生認為全球經濟格局已經發生變化,原來以效率來驅動的經濟全球化現在更多地轉向經濟的區域化,甚至本土化,中國企業繼續賣產品到國際貿易市場越來越困難。中國企業要適應這種變化,并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把握機遇、克服困難。他介紹了TCL應對當下局勢的三條經驗:
一是完善全球產業布局,從輸出產品轉為輸出工業能力,在全球市場實現更大的價值。正是在這種戰略的指引下,TCL電視機銷量目前已躍居全球第二位。
二是推動供應鏈全球化與海外本土化經營的結合。目前TCL已經形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完整布局,在全球擁有43個研發中心和32 個制造基地,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是利用領先科技推動全球化,將競爭優勢向產業鏈高端延伸。目前TCL累計申請專利數已超過十萬件,技術創新實力的提升也進一步增強了TCL的全球競爭力。
“大部分國家都希望制造業回歸,這就意味著這些國家的進口關稅是很難再降低的。所以,中國制造業企業要在全球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必須要把自己的產業能力全球化、供應鏈能力全球化,這樣才能夠真正參與全球經濟循環,才能夠在新的經濟全球化格局當中抓住更多的機會?!崩顤|生介紹說,在過去幾年,TCL一直持續推進全球化經營能力的構建,從輸出產品到輸出工業能力,通過提升全球的產業競爭力來擴大全球市場份額,“TCL全球化取得的成果,一方面體現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的提高、海外營收的增長,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國際貿易出口持續增長。雖然我們制成品的國際貿易出口減少了,但是我們器件出口量卻在持續增加?!?/p>
據了解,TCL過去五年的海外營收從558億元增長到超1060億元,出口額從 85.3億美元增長到149.7億美元。
“中國企業通過加強全球化布局來支撐企業自身發展是一個大趨勢。長期來看,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依然是存在的。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效率、規模、供應鏈方面具備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擁有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生產效率高的優勢。”李東生認為,未來隨著全球形勢的變化,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布局也會不斷地優化、不斷地演進。他表示,TCL將繼續堅守實業,深耕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的國家戰略科技產業,并通過全球化進一步提升國際貿易競爭力,實現TCL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科技產業集團的戰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