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7-27
“伴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制造大國、貿易大國,也是重要的銷售市場。”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表示。
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2022年我國2.51萬家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11.2%,是營業收入最高的行業,911.4萬平均用工人數也是用工最多的行業。產量方面,我國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產能、產量,在全球的比重都超過50%。
然而,受行業周期、國際環境、產業鏈供應鏈等因素影響,目前全球電子產品市場有所走弱。
“從外部環境方面,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受益于全球化趨勢,但近來中短期的逆全球化趨勢對行業的國際分工合作產生負面影響。”高士旺說,中美經貿摩擦導致潛在的技術脫鉤,疊加疫情后全球產業格局重構,我國企業面臨成本與關稅共同推動的產能轉移壓力。另外,數字社會深化的同時,政府、個人對數據安全與隱私愈發重視,也更強化了國家監管的作用,一些國家也出臺各種措施要求數據本地化、產能本地化。
市場研究機構DIGITIMES分析,2023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產量預計同比下滑6.4%至2.57億部,全年預計同比下滑2.8%。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數據也顯示,5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同比下降21.1%至407億美元,已連續第四個月同比降幅超過20%,預計2023年全球芯片銷售將下滑10.3%。但下半年伴隨半導體庫存天數減少,全球5月芯片銷售以及連續第三個月環比增長,是芯片業觸底的新跡象,樂觀期望行業將在下半年回升,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
“從產業內部方面,我國手機、計算機、電視機等傳統的電子信息產品的全球需求正在見頂,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向其他行業(例如電動汽車、智慧制造、智能家居等)快速滲透。”高士旺表示,同時,數字化社會提速,應用技術創新和大數據廣泛應用,數據基礎設施重要性提高,上游半導體與軟件等底層技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上半年,我國家電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僅增長1.0%和4.1%,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增長較慢的品類。
韓國是我國芯片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地區,受到消費電子和其他下游行業需求低迷以及存儲價格下跌影響,韓國半導體出口已連續11個月同比下降,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
“韓國芯片出口持續回落預示著全球電子信息市場的低迷,我國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品貿易額將繼續承壓。”高士旺分析說,全球需求回落、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各國制造業復興計劃等綜合因素將給電子信息制造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發達國家持續加大在5G、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投入并限制中國相關企業的市場準入,加大我國產業競爭壓力;周邊發展中國家也不斷吸引中低端制造業,致使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向外轉移,對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形成雙向壓力。
7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到,加快推動電子產品升級換代。加快電子產品技術創新,打造電子產品消費新場景,著力消除電子產品使用障礙。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滲透應用,電子產品的升級換代步伐明顯加快,大到彩電、計算機,小到無線耳機、VR眼鏡,產品創新層出不窮,新的消費熱點也不斷涌現。”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司副司長常鐵威說,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不斷擴大,新興電子產品的需求規模也隨之不斷上漲。
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今年上半年,我國智能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帶動智能消費設備制造相關行業的增加值增長了12%。其中,各類虛擬現實設備的產量同比增長58%。
常鐵威介紹說,一方面,以舒適宜居為核心的智能家居正在成為新的潮流。這幾年,智能家電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未來的市場潛力也十分巨大。另一方面,智能穿戴設備潛力很大。目前可穿戴智能設備將信息處理功能與日常穿搭相結合,擁有信息采集、計算、儲存、傳輸等新的功能,根據消費場景的不同,呈現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監測儀等多種形態。
常鐵威說,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大對光纖網絡、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特別是引導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不斷升級換代的電子產品提供更好的應用環境,讓信息消費、新型消費的體驗越來越好,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