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28
今年的小麥市場表現十分“搶眼”,不過這倒并不是因為麥價的飆升,而是震蕩漲跌,不確定性增加,令市場捉摸不透。尤其是在今年部分小麥受天氣因素影響出現了質量分化以后,市場行情也更加多變。而除了新麥行情,國際貿易進口小麥的表現也十分“亮眼”,原因是今年我國進口小麥數量罕見激增。
小麥作為全球產量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和播種范圍,也因此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用小麥生產的面粉是許多國家重要的原料,一旦出現供給不足將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糧食危機。在冷鏈運輸的支持下,跨國乃至洲際的小麥運輸在技術上都不難實現。按照WTO的統計,來自于國際貿易的小麥是市場需求的重要來源,約支撐了四分之一的供給量,而其中又有80%的小麥國際貿易是通過海洋運輸完成的。對于糧食凈進口國而言,占比還要更高。因此,保持海路運輸的通暢,對于滿足全球市場需求,減少糧食危機的風險十分重要。WTO與國際谷物理事會(IGC)聯合開發了新的監測平臺,通過港口數據提供有關小麥海運的數據(包括每月更新兩次的匯總數據和反映短期貿易變化的實時數據),為食品安全和供應鏈風險防范提供支持。
根據海關之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我國進口小麥數量為115萬噸,同比去年增長了71.5%,而今年1-5月,中國進口小麥累計達到719萬噸,同比增長了62.5%。也就是說,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口小麥的數量就已經達到了去年全年的72%。
但伴隨全球小麥供應增加、市場競爭加劇,以及黑海糧食協議生效,加之海運物流成本伴隨油價和運力過剩出現明顯下降,全球海上貿易流量自2022年底開始加速。在進出口國別分布上,俄羅斯出口了300萬噸,是最大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排名第二,出口超過200萬噸。再往后為加拿大(140萬噸)、美國(80萬噸)、烏克蘭(50萬噸)和法國(40萬噸)。而這一監測期間全球海運小麥的凈進口國主要為中國、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和西班牙。這些主要小麥貿易國的進出口需求因其規模巨大而對全球小麥物流網絡的影響更為明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產商的利益和消費市場的糧食安全。
但這還沒完,因為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在2023/24年度,中國進口小麥數量可能將達到1200萬噸,而這意味著,中國進口小麥數量將逼近此前1250萬噸的歷史紀錄,甚至可能會超過這一數字。不過,小麥進口的復蘇是不均勻的,氣候變化和市場消費需求等因素對進口規模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非洲部分地區、南亞和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進口量下降,西亞、東亞、北非、歐洲和大洋洲的進口量增加。北非地區小麥歉收,需要通過進口彌補市場缺口。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小麥進口量增長較快,埃及有所下降。西亞的小麥海運進口也表現強勁。今年前5個月的進口量比去年同期高出42%,比上一季度高出四分之一,而且這一趨勢預計還將繼續。西亞和北非小麥海運進口主要來自俄羅斯,今年前5個月的進口量分別為170萬噸和160萬噸。相比而言,西非、東非和中非的小麥進口量則顯著低于上一季度的水平。東非的小麥進口量在吉布提下降明顯,而這里進口的小麥主要是運往埃塞俄比亞。埃塞當地小麥收成不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進口需求。東非的馬達加斯加、肯尼亞的小麥進口也低于上一季度,但索馬里和坦桑尼亞略有增加。西非的尼日利亞、加納、利比里亞和多哥的小麥海運進口減少,且減少的規模超過了科特迪瓦和幾內亞增加的規模。加勒比海國家的小麥進口量在5月快速增長,對古巴、海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增長最快,但比去年仍低16%。南亞的小麥海運進口量的減少主要受到伊朗的影響,近幾個月伊朗的港口卸貨出現較長延誤,對小麥進口造成影響。一些東南亞和中非國家的小麥海運時間最長,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小麥進口量增加較快。西亞國家則在沙特和土耳其小麥進口的快速增長帶動下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5%。值得注意的是,小麥的進出口量與各方相關交易的價格有著明顯的關系。除了實際市場供需關系以外,國際投資者利用小麥作為金融投資標的的行為,以及主要貨幣幣值的變化對國際貿易市場的小麥價格也產生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