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19
海關總署7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7.3萬億元,同比增長10.1%。8月當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增長8.6%,貿易順差同比增長40.4%。
當前我國進出口情況表現如何?未來外貿趨勢怎么走?在穩定全球貿易增長的角度,中國扮演怎樣的角色?搜狐智庫就此對話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
張茉楠表示,當前整體國際貿易出口形勢較好,7月份貿易順差創下今年以來單月新高。8月份總出口同比增長7.1%,較7月的18%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衰退,特別是通脹以及一些國家進入加息周期,導致需求回落,傳導到中國國內的出口層面上,出現下降趨勢。
她指出,8月份,我國對不同區域的同比出口都有所下降。盡管對東盟、歐盟的出口增速也有所回落,但還保持著比較穩定的兩位數增長。“這說明了中國制造業在國際貿易中依然有比較大的穩定作用。”
“現在我們應該重點關注中國對美出口增速的放緩。”張茉楠指出,下降最大的是對美的出口增長,從7月份增長11%,到現在下降4%,連續兩個月低于貿易增速。美國通脹壓力導致進口減緩,美國已經從原來中國的第一貿易伙伴降到現在的第三。
張茉楠說,中國是日韓最大的中間品貿易大國,中日韓貿易的穩定對我們下一步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包括半導體、芯片、信息制造等高端制造業影響重大。“當前中日韓三國貨幣都出現了較大的貶值壓力,會對未來的貿易增長產生較大影響。”
她建議,所以除了對東盟、歐盟兩大貿易伙伴,下一步要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之外,對中日韓之間的貿易增長,也需要有一個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出臺,穩定中日韓國際貿易的貿易增長。
而從行業看,張茉楠分析,八月份增長最快的出口是汽車。汽車增長空間非常大,但芯片等高端制造都在放緩。“所以我們應該重點支持汽車,包括半導體等卡脖子行業的發展,培育它的國際貿易出口競爭力。”
“我們不要重走原來出口補貼的老路,一方面這確實在國際市場上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如果加大出口補貼,實際上補貼的是美國,降低美國消費者的成本。我們沒有必要把補貼補到美國消費者身上。”她說。
對于一些中小微企業,張茉楠表示,它們的抗壓能力較差,政策要更加精準、有針對性、更加長遠,著眼于中長期的產業競爭力。
未來外貿趨勢如何?張茉楠認為,外貿增長未來逐步放緩可能是一個趨勢。上半年外貿對經濟增長的助力明顯,但下半年進出口對GDP的貢獻可能會有所放緩。
“隨著歐洲能源危機,美國不斷地推進加息,能源價格上漲的不確定性和貨幣緊縮效應,勢必會對全球通脹產生疊加效應,也會對我們的生產成本和國際貿易出口競爭造成壓力。”張茉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