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17
最近中國政府網發布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推進縣級醫院(含中醫院)提標改造,提高傳染病檢測診治和重癥監護救治能力,依托縣級醫院建設縣級急救中心。
支持縣域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縣完善縣級醫院,推動達到三級醫院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推進縣級疾控中心建設,配齊疾病監測預警、實驗室檢測、現場處置等設備。完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設施設備。建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三甲醫院對薄弱縣級醫院的幫扶機制。
同時還提出,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鼓勵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推行派駐、巡診、輪崗等方式,鼓勵發展遠程醫療,提升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
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縣城短板弱項進一步補齊補強,……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公共服務全面提升等。顯然,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在縣城建設中縣級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地位。
今天,筆者結合近年鼓勵縣級醫院發展的政策,談一談縣級醫院的發展機遇。
這是“千縣工程”的第一個重點任務,具體需要做好六項工作,一是加強專科能力建設,提升縣域內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能力、急危重癥搶救能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腫瘤等專科疾病防治能力。二是加快建設高質量人才隊伍,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培養力度。三是依托縣醫院構建腫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創介入、麻醉疼痛診療、重癥監護等臨床服務“五大中心”。四是強化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等急診急救“五大中心”。五是不斷改善醫療服務,鞏固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優化就診流程,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六是逐步改善硬件設施設備條件,滿足縣域居民診療需求。
這是千縣工程第二個重點任務,具體做好四項工作,一是落實縣醫院在分級診療體系中的功能定位,牽頭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遠程醫療協作網,為居民提供一體化、連續性醫療衛生服務,并與城市三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關系和雙向轉診通道,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新醫改等多次提出的重點工作。二是提升縣醫院科學管理水平,推動醫院運營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三是依托縣醫院建設互聯互通的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病理、消毒供應等資源共享“五大中心”,提高縣域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四是依托縣醫院建設縣域醫共體內的醫療質控、人力資源、運營管理、醫保管理、信息數據等高質量管理“五大中心”,強化縣醫院對縣域醫共體內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協調管理。
高質量發展是時代主題。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要求,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提出要發揮縣級醫院在縣域醫共體中的龍頭作用。按照縣鄉一體化、鄉村一體化原則,積極發展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加強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能力建設,提升核心專科、夯實支撐專科、打造優勢專科,提高腫瘤、心腦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提高縣域就診率。加強城市三級醫院對縣級醫院的對口幫扶,逐步使縣級公立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加強縣級醫院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和業務融合,做實公共衛生服務。加強縣級醫院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統籌管理,發揮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對家庭醫生團隊的技術支撐作用,提升居民健康“守門人”能力。加快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支持中醫醫院牽頭組建縣域醫共體。
在2030健康中國戰略中提出十五個專項行動,與縣級醫院直接相關的就是重大疾病五個專項,也是縣級醫院的重大機遇。
一是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引導居民學習掌握心肺復蘇等自救互救知識技能。對高危人群和患者開展生活方式指導。全面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加強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的規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靜脈溶栓、動脈取栓等應急處置能力。
二是實施癌癥防治行動。倡導積極預防癌癥,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三是實施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引導重點人群早期發現疾病,控制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發生發展。
四是實施糖尿病防治行動。提示居民關注血糖水平,引導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學降低發病風險,指導糖尿病患者加強健康管理,延遲或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加強對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進基層糖尿病及并發癥篩查標準化和診療規范化。
五是實施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引導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講究個人衛生,預防疾病。倡導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節前接種流感疫苗。加強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傳染病流行水平。強化寄生蟲病、飲水型燃煤型氟砷中毒、大骨節病、氟骨癥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點地方病。
強調醫院經濟管理顯然是近年來的一個新話題。
2020年6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的通知。通知提出,當前,深化醫改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公立醫療機構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期。為推動公立醫療機構加快補齊內部管理短板和弱項,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發展模式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管理模式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決定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由此可見,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主要在于實現三個轉變。其確定的主題是“規范管理、提質增效、強化監管”,活動時間為1年,到2021年6月結束。
隨后,陸續發布了五個配套文件,即關于加強公立醫院運營管理的指導意見、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實施辦法、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公立醫院成本核算規范、衛生健康領域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實施方案。
也許是因為預期目標實現的不夠徹底,不久前,國家衛健委又一次印發關于在全國范圍內持續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的通知,活動繼續圍繞“規范管理、提質增效、強化監管”主題,并明確要求聚焦重點難點問題,補齊短板弱項,著力推動“以業財融合為重點的運營管理建設,助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效益”。
顯然,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依然任重道遠。
醫保支付是基本醫保管理和深化醫改的重要環節,是調節醫療服務行為、引導醫療資源配置的重要杠桿。自2018年3月國家醫保局設立以來,我國醫保保明顯進入嚴管時代。
去年九月《“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正式公布。這是我國醫保領域首次編制專項規劃,更是未來幾年醫保工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規劃明確,持續開展帶量采購、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2022年全國范圍內統一醫保目錄、動態調整醫保藥品目錄、全面建成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構建全領域、全流程的基金安全防控機制,基本建成醫保基金監管制度體系和執法體系等重點工作。
去年11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要求嚴守誠信原則,不參與欺詐騙保。依法依規合理使用醫療保障基金,遵守醫保協議管理,向醫保患者告知提供的醫藥服務是否在醫保規定的支付范圍內。嚴禁誘導、協助他人冒名或者虛假就醫、購藥、提供虛假證明材料、串通他人虛開費用單據等手段騙取、套取醫療保障基金。
12月,國家醫保局正式啟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計劃要求到2024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
除了醫保制度制定加速推進之外,打擊騙保也不遺余力,最近同濟醫院骨科騙保事件再一次表明打擊騙保的力度之大,因此,作為縣級醫院必須主動適應而不能被動應付,必須依法守規,避免“掉坑”。
至于升三級醫院,對于縣醫院來講,應該是發展后水到渠成的事,不需刻意去追求。基于以上分析,作為縣級醫院,要直面發展形勢,找準自身定位,勇于抓住發展機遇,強行用力謀求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