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6
中國已成為歐盟農產品出口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圍繞如何確保歐洲向中國消費者出口高質量、安全和可持續性的農產品的話題,近日,“源自歐洲的色彩”推廣活動,以及中歐農產品雙邊貿易關系研討會在北京和布魯塞爾兩地通過線上方式舉行。歐盟駐華大使郁白表示,歐盟將繼續在中國市場采取強有力舉措,加大對中國出口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在當前復雜國際形勢疊加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歐經貿合作仍然持續深化。2021年,中歐貨物貿易額創歷史新高;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8746.4億元人民幣,增長12.4%,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1%,歐盟反超東盟重新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而農產品是中歐經貿合作的一大亮點。郁白大使在研討會上表示,歐盟保持全球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地位,而中國也已成為歐盟的關鍵合作伙伴,占歐盟農產品全球出口總額的8%。“10年前,歐盟向中國出口大約30億歐元農產品,從中國進口大約相同數量的產品;10年后,歐洲向中國出口農產品165億歐元,從中國進口69億歐元農產品。”
“積極的貿易數據證實了歐洲農產品企業能夠向中國消費者提供安全和高質量的產品,而中國消費者也確實非常欣賞歐洲食品和飲料的安全及質量。”郁白表示,歐中有共同的農業目標,即發展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
今年3月,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一周年。如今,中國已是歐盟地理標志產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重要類型,協定將使中歐雙方對各類地理標志產品實施更好保護,這不僅是中歐經貿合作的里程碑,也是中歐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的一個重要進展。
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總司總司長沃夫岡·博徹表示,歐中地理標志協定開啟了歐中農產品合作的新時代。通過協定,歐中向雙方消費者提供可靠的、真實的、具有文化傳承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協定生效后,中歐雙方第一批互認各約100個地理標志,涉及酒類、茶葉、農產品、食品等。4年后該范圍還將擴大,屆時將新增雙方各175個地理標志。
研討會上,各方專家就歐盟-中國農產品關系、可持續性從“歐洲綠色新政”和“從農場到餐桌”戰略、歐盟食品質量和安全系統、歐盟統一市場在食品生產、食品安全、動植物健康和動物福利方面的運作等主題發表了演講。中歐食品業、貿易商、經銷商等行業代表還就奶制品、紅酒、肉類、橄欖油、加工谷物等品類的貿易前景進行了專題討論。
歐盟委員會農業總司國際關系司司長約翰?克拉克表示,中歐不斷加強農產品合作,從農產品貿易、有機產品到參與聯合科研項目,這些合作能夠進一步推動發展可持續的農業體系,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消除貿易壁壘。
中歐農產品從業者在會上表示,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生效帶來了政策紅利,促進了雙向農產品貿易發展。他們期待更多農產品獲得中歐地理標志認證,繼續釋放農產品貿易、農業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加深對中歐原產地文化的深入了解,繼續實現互利共贏。
最后,就中歐都面臨的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等問題,雙方業者期待在農業開發等領域建立更多合作關系,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農業合作,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