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16
近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了《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制造業引資力度,著力解決外商投資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全面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推動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
《若干政策措施》突出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引資,十分契合目前國際產業鏈重置的大變化環境,尤其是歐洲許多制造業在俄烏沖突、能源危機、人口老齡化等多重壓力疊加下出現規模轉移的趨勢。我國如果利用自身的廣闊市場規模、技術勞動力充足、上下游產業配套齊全、供應鏈快速便捷和工業數字化建設進步明顯的優勢,完全有實力吸引更多的歐洲制造業轉移過來。
作為全球中高端制造的代表,德國制造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一套精密度高、體系化協作順暢、工人技術培訓良好的工業運轉體系,別國很難模仿。就像日前德國跨國公司SAP全球副總裁王前表示,數字化是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的基礎能力,“我們以前在能源行業做過一次研討,認為數字化并不能代替能源,但有數字化的能源一定可以取代沒有數字化的能源”。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大數據加速向實體經濟滲透融合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并在工業、醫療、教育、交通等多個行業發揮極大的賦能效應。截至8月底,我國連接工業互聯網的工業設備近8000萬臺,去年底我國連接工業互聯網的工業設備為7600萬臺,8個月增加了近400萬臺,顯示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快速發展的局面。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應用范圍從個別行業加速延伸向千行百業,已形成20個典型場景和上萬個應用案例,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剛需。我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副所長顧維璽表示,預計2022年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總規模將達到4.45萬億元,占GDP比重約3.6%,成為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得益于數字化在特定場景的大規模應用,我國供應鏈管理甚至部分還優于德國。比如在德國境內,超過800公里物流要做到次日達一般不可能,但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內已是現實。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從知識密集程度看,醫藥、機械設備、IT服務、電子及電腦、電氣設備等行業可能為知識更密集、壁壘更高、人力資本積累較多的行業,也正是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的產業。所以在甄別全球多國工業系統、投資環境和數字化能力后,德國不少制造企業最后選擇將中國市場作為轉移目的地。
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德國與我國在工業數字化建設上有著共同語言和行動。德國在工業4.0(即工業互聯網)領域全球領先,工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在工業領域的核心應用,而數字經濟也是我國未來五年的發展重心,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兩國有望在此領域加強合作。
歐洲正在轉移制造業正是看到我國工業越來越明顯的互聯網優勢,希望借助我國大數據能力和信息化基礎設施,把企業轉移到我國,以更快速度實現工業4.0的目標。2022年,歐洲企業大幅增加對華投資。根據8月底商務部公布的數據,1-7月份中國的制造業外商投資增速大幅上升,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增長,從2021年的10.7%躍升到2022年的33%,這里面主要的貢獻就來自于歐洲制造業。正如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4日訪華當天在北京所表示的,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伙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愿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
